漯河受降:見證中原抗戰的偉大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形式發布《終戰詔書》,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向盟軍投降儀式在停泊于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9月9日,中國戰區的日本投降儀式在南京舉行。9月20日,日軍在漯河的投降儀式于山西會館(今漯河二中)舉行;隨后,漯河商戶捐資建造受降亭,紀念抗戰勝利。
“漯河的受降儀式是在山西會館(三晉鄉祠)舉行的,也就是現在我們學校這個地方。”漯河二中黨總支書記吳金濤告訴記者。記者看到,校園內建有一組展示日軍投降的雕塑。雕塑旁邊的石碑上刻著“抗戰勝利漯河受降儀式原址”字樣,落款日期為2015年9月。“這是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時建的。”吳金濤說。
漯河是侵華日軍2971部隊司令部所在地,也是在河南侵華日軍的主要指揮機關所在地。當時,侵占河南的日軍把漯河作為指揮中心,所轄范圍西南至老河口、南陽、方城、葉縣、舞陽,南至信陽、駐馬店,北至許昌、鄭州,東至周口等地。
抗戰勝利后,中國戰區劃分了16個受降區,河南漯河是其中之一,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峙為受降長官。1945年9月中旬,劉峙率領第一二二師,由湖北駐地抵達漯河,長官部設在美國醫院,成立受降籌備委員會,定于9月20日上午,在山西會館舉行受降儀式。
漯河民眾得悉漯河已成為全國受降點之一、日軍要在漯河簽字投降時,無不歡欣鼓舞、奔走相告。大家都關心著受降的日期和會場的安排,希望能夠一睹日軍投降的場面。
1945年9月20日,晨曦初露,漯河鎮內五步一崗、十步一哨,戒備森嚴,禁止人行。上午8時左右,吉普車、大卡車滿載全副武裝的軍人疾馳至山西會館。
會場主廳布置莊嚴隆重,四壁全用整匹綢緞圍掛,地面先以葦席鋪墊,上面再覆蓋毛毯,中間排列長桌,置受降長官席等標識。國民黨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震、漯河駐軍各部長官和8名美國顧問組成員等參加了受降儀式。劉峙主持受降儀式。
受降儀式開始,鳴禮炮18響。劉峙作了簡短講話,表示戰爭已經結束,日本侵略軍應全部無條件放下武器,服從命令,在指定地點集結,聽候統一安置。
日軍第十二軍團中將司令官鷹森孝代表所轄侵華日軍第一一五師團、第九十二混成旅團、騎兵十三警備隊以及其他配屬單位官兵,共計31560名日軍官兵在漯河無條件投降。鷹森孝面向在場中國軍民,后退三步,鞠了九個躬,并把佩戴的指揮刀雙手舉過頭頂交給劉峙,然后在投降書上簽字。
接著,劉峙、美國顧問代表相繼簽字,接受投降。隨后,劉峙等離開會場,受降大典宣告結束。整個受降儀式近一個小時。
受降儀式結束后,駐漯日軍分別在濱河路、張公路(今民主路)日軍軍需倉庫和竹木街(今受降路)日軍兵營向受降的中國軍隊繳械,并辦理軍需物資移交手續。不久,劉峙離開漯河,前往鄭州任職。
“為紀念日軍在漯河投降,漯河商會號召各商號捐資修建抗戰紀念亭。漯河鎮各大商號和商民積極響應。最終,在漯河商會主持下,數萬民眾自發捐建受降亭,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部指派秘書長負責籌辦,邀請郾城知名人士郭尚武、李幼敬設計,于1945年秋動工興建。”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志偉告訴記者。
受降亭建造工程由地方負責,長官部從旁協助。具體分工是長官部由秘書長負責,地方上由郭尚武負責,漯河商會(承擔經濟支出)由李幼敬負責。
當時,日軍初降,人心初安,百廢待興,而人才奇缺。碑亭設計竟找不到建筑工程方面的專業人員承擔。郭尚武建議,郾城第一名勝古跡“龍塔古篆”雄偉典雅,歷經千年不倒,何不參考其結構建此碑亭。秘書長即派相關人員攜照相機赴郾城察看,看后頗為滿意,遂決定按經幢樣式建亭。
建亭所需石料,長官部派人到臨汝、寶豐交界處采購。兩縣全力協助,石料迅速運回。石刻請郾城田金富師傅和全國著名刻石工洛陽的孫師傅及助手共7人雕鐫。
由于漯河是中國戰區受降點唯一建亭立碑的地方,當時的國民政府十分重視,中華民國考試院院長戴傳賢(戴季陶)、中央監察院院長于右任、司法院院長居正三位國民黨元老和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峙分別為4塊石碑題寫碑銘。主碑“受降亭”3個字為戴傳賢手書,受降亭碑文《攘夷頌》由江東楊圻(字云史)撰、于右任書寫,《受降記》由居正書寫,劉峙題寫了《建亭記》。
刻石場設在火車站附近的公興存廠房(今受降路東口一帶)。石工每天從早到晚,經常勞動十幾個小時。伙食由漯河商會在附近小飯館包飯,夜晚加班,半夜加餐一頓。石工技藝超群,刻的石獅口含圓珠(系在口內鑿石而成),只能在口內旋轉,不能取出。孫師傅精刻碑文,毫發不爽。
月余工夫,石刻全部完工。此時長官部已移駐鄭州,劉峙改任他職,秘書長僅以“抓緊時間盡快完成全部工程”簡單安置幾句即行離去。因此,除紀念碑本體外,紀念亭不再按原設計建造,采取了化繁為簡、以粗易精的辦法,用水泥、磚瓦等建成。
1945年12月上旬,在漯河火車站南端花園內,受降亭建成。劉峙從鄭州專程到漯河參加落成剪彩儀式。受降亭采用“一亭四碑”模式,仿郾城龍塔古篆造型,高6米,底座面積8平方米,四周有8尊石獅護衛;亭內立4塊石碑,大小、質地相同,背面相對,均高2.4米、寬0.75米。慶祝活動大約進行了兩個小時。慶祝活動結束后,劉峙未在漯河停留,即驅車返回鄭州。
作為當年中國戰區受降點之一,漯河見證了日軍投降的歷史時刻。與此同時,竹木街更名為“受降路”。受降路因接受日本投降命名而成為有故事的路,如今已經成為“網紅路”。
1947年,受降亭在戰火中被毀壞,亭中4塊石碑散失。此后,“受降亭”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以致后來很多漯河本地人對受降亭知之甚少。
1982年7月,市文化館原副館長陳國興偶然發現,在距離受降亭原位置不遠的軍供站院內,鋪在自來水管下當墊腳石的石條竟然是受降碑的主碑。他馬上組織人運走保存起來。后來,他又從民間找到大半塊受降記碑。此后,這一塊半受降碑就一直保存在源匯區文化館。
9月7日上午,記者到河上街景區采訪。在市區泰山南路路西有一巍峨牌坊,上面“受降亭”3個大字令人肅然起敬。穿過牌坊,是受降亭廣場。廣場上一組日軍在漯河投降的塑像,生動地展現了80年前日軍中將鷹森孝投降的景象。廣場西面假山上,矗立著受降亭,亭內4塊石碑內容分別為“受降亭”、《攘夷頌》《受降記》和《建亭記》。
中州抗戰紀念館位于受降亭南邊。在紀念館三樓,記者看到一塊青石材質的高大石碑,雖然有些斑駁殘舊,但“受降亭”3個大字遒勁有力。這是紀念館的鎮館之寶,是原來的那塊真碑,是日本投降的歷史見證。
據悉,中州抗戰紀念館是以漯河受降建亭立碑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為背景而建成的反映中原兒女英勇抗戰的綜合性專題紀念館。該館由開源集團投資建設,布展內容征求了多位抗日戰爭史專家和學者的意見,所展內容經過反復修訂,以便更真實地展現中原兒女在抗戰期間作出的重要貢獻。
記者看到,中州抗戰紀念館以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專題為主線,以時間為副線,分區域展示了中原抗戰全貌,展出抗戰時期的武器裝備、信件照片、勛章徽章、生活物品等實物藏品500余件。該館共有三層,二層、三層為展覽廳,分“日本蓄謀已久的大陸政策”“全面抗戰的爆發和中原救亡運動”“日寇向中原的瘋狂進攻”“中原兒女的奮力抗爭”等七部分內容。整個展廳通過實物與文圖相結合的方式展現了中原兒女的抗戰歷史。
“受降這段歷史是漯河乃至中原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受降碑是歷史的見證。”市政協文化和文史委員會原主任魯鎖印告訴記者,把受降亭重建與河上街古鎮項目結合在一起,既能將愛國主義情懷嵌入其中,也能讓老漯河人了卻一樁心愿。
魯鎖印講述了中州抗戰紀念館籌建始末:
1986年,漯河區劃升格后,隨著漯河人民歷史文化意識的不斷覺醒,社會各界要求重建受降亭的呼聲越來越高。不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交了重建議案、提案。相關部門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就恢復受降亭的原貌、碑文、選址等進行研究。
魯鎖印到市政協工作后,被組織派到開源集團開展幫扶企業活動。他邀請市內的幾位文化及民俗專家到開源集團召開座談會。座談會上,多位專家認為抗戰勝利后,侵華日軍在漯河投降是漯河近現代歷史上一個大事件,應該作為重點進行發掘和利用。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漯河各界重建受降亭的呼聲很高,他們決定把抗戰受降納入河上街景區文化開發建設的重要內容。最初,對抗戰受降事件的開發利用僅僅是想復建受降亭,為河上街景區增加一個人文景點。
“但是我感到,要讓后人記住中華民族抗戰的歷史僅復建受降亭是不夠的,應該把抗日戰爭的起因、歷程,特別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全民族抗戰所作出的巨大犧牲,抗日戰爭中凝結的團結一致、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講述給后人。我與有關負責同志和地方學者多次交換意見,于是在復建受降亭的基礎上,我的工作重點轉向了抗戰紀念館的籌劃。”魯鎖印說。
2014年12月,由魯鎖印主持編寫的《中原抗戰紀念館布展大綱》完成修訂,發送漯河的有關黨史專家和博物館(紀念館)主管部門的專業人士審查,后又根據大家的意見進行了補充修訂。
魯鎖印說:“《中原抗戰紀念館布展大綱》的編制遵循了四項原則:尊重歷史,反映全貌;立足中原,輻射全程;突出重點,詳近略遠;兼顧背景,側重受降。最終,文本由七部分內容構成,即如今展館里的內容。”
在籌劃布展大綱的同時,以時任市旅游局局長晁偉為主的相關人員也在全力以赴開展抗戰有關文物征集工作,面向社會各界征集與中原抗戰有關的實物和圖片,主要有侵華日軍遺留的武器裝備徽章畫冊等,也有少量中國軍隊和地方武裝使用過的兵器。他們的工作得到河南省檔案局(館)的大力支持。
源匯區委、區政府將源匯區文化館館藏的“受降亭”碑和殘碑放置在紀念館陳列展出。
按照有關規定,以“中原”二字冠名的各種組織機構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查。2014年,市民政部門同意以“中州抗戰紀念館”注冊登記。2015年5月,省文物局批復同意了市文化新聞出版局關于籌建中州抗戰紀念館的請示。紀念館布展工作隨即啟動。經過3個月緊張有序的工作,在2015年8月15日前完成了館內布展。
2015年9月2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前夕,中州抗戰紀念館舉行了隆重的開館儀式。
中州抗戰紀念館已經成為我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都迎來許多參觀者。尤其在重大節日或重要節點,不少單位和學校都組織人員前來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記者在中州抗戰紀念館采訪時,一名來自源匯區問十鄉的女士帶著10歲的女兒和3歲的兒子正在參觀。她告訴記者:“從小就要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來自舞陽的任女士帶著8歲的孩子參觀,孩子非常認真地閱讀著館內介紹。任女士告訴孩子:“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好好努力學習。”來自開封的周先生告訴記者,他是送兒子到漯河食品工程職業大學上學的,今天是專程到這里參觀的。“此前是通過書本或者影視了解抗戰歷史的,沒有看到過這么多的圖片和實物。今天看到這么多實物和圖片,感覺挺震撼的。我們不能忘記日本軍國主義犯下的滔天大罪,現在的美好生活都是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唯有認真工作,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能不被欺負。”周先生說。
魯鎖印表示:“我們要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加強抗戰紀念設施、遺址保護管理,做好抗戰史料文物和英烈事跡的發掘整理、宣傳、展示工作,把愛國主義精神一代代傳下去。”
參考資料:
《漯河革命史》
《漯河印記(抗戰歲月)》
《漯河文史資料(抗日戰爭專輯)》第六輯
來源:漯河日報
責編: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