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骨質疏松是以骨量減小,骨小梁變細、斷裂、數量減少,皮質骨多孔、變薄為特征導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險性增加的全身性骨病(圖1)。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及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加致使老年社會的到來,作為中老年退行性疾病之一的骨質疏松癥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而備受關注。據我國13省市人群骨密度調查結果,估計我國患骨質疏松癥約占總人口的5.6%,絕經后婦女約有30%患骨質疏松癥。骨質疏松癥多引起腰背部疼痛,其特征是難以明確指出何處疼痛,疼痛性質從酸痛到劇痛不止。疼痛多在清晨睡醒時加重,或久坐不動后稍一活動即出現疼痛,而在充分活動后,疼痛就可緩解。骨質疏松癥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骨量測定、X線片及骨轉化生物化學指標等綜合分析判斷。
骨骼強壯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關鍵,骨質疏松癥的防治應貫穿于生命全過程,骨質疏松性骨折會增加致殘率或致死率,因此骨質疏松癥的預防與治療同等重要。骨質疏松癥的主要防治目標包括改善骨骼生長發育,促進成年期達到理想的峰值骨量:維持骨量和骨質量,預防增齡性骨丟失;避免跌倒和骨折。骨質疏松癥初級預防:指尚無骨質疏松但具有骨質疏松癥危險因素者,應防止或延緩其發展為骨質疏松癥并避免發生第一次骨折;骨質疏松癥二級預防和治療:指已有骨質疏松癥或已經發生過脆性骨折,防治目的是避免發生骨折或再次骨折。
1. 調整生活方式
(1)加強營養,均衡膳食:建議攝入富含鈣、低鹽和適量蛋白質的均衡膳食,推薦每日蛋白質攝人量為0.8-1.0 g/kg體質量,并每天攝人牛奶300 ml或相當量的奶制品;(2)充足日照:建議上午11:00到下午3:00間,盡可能多地暴露皮膚于陽光下曬15-30 min(取決于日照時間、緯度、季節等因素);每周兩次,以促進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盡量不涂抹防曬霜,以免影響日照效果。但需注意避免強烈陽光照射,以防灼傷皮膚。(3)規律運動:建議進行有助于骨健康的體育鍛煉和康復治療。運動可改善機體敏捷性、力量、姿勢及平衡等,減少跌倒風險。運動還有助于增加骨密度。適合于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運動包括負重運動及抗阻運動,推薦規律的負重及肌肉力量練習,以減少跌倒和骨折風險。肌肉力量練習包括重量訓練,其他抗阻運動及行走、慢跑太極拳、瑜伽、舞蹈和乒乓球等。運動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骨質疏松癥患者開始新的運動訓練前應咨詢臨床醫生,進行相關評估。(4)戒煙。(5)限酒。(6)避免過量飲用咖啡。(7)避免過量飲用碳酸飲料。(8)盡量避免或少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
2.抗骨質疏松藥物
有效的抗骨質疏松藥物可以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質量,顯著降低骨折發生的風險。抗骨質疏松藥物按作用機制可分為骨吸收抑制劑、骨形成促進劑、其他機制類藥物及傳統中藥。通常首選使用具有較廣抗骨折譜的藥物(如阿侖膦酸鈉、唑來膦酸、利塞膦酸鈉和迪諾寒麥等)。對低、中度骨折風險者(如年輕的絕經后婦女,骨密度水平較低但無骨折史)首選口服藥物治療。對口服不能耐受、有口服禁忌、依從性欠佳及高骨折風險者(如多發椎體骨折或髖部骨折的老年患者、骨密度極低的患者)可考慮使用注射制劑(如唑來膦酸、特立帕肽或迪諾塞麥等)。如僅椎體骨折為高風險,而髖部和非椎體骨折風險不高的患者,可考慮選用雌激素或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新發骨折伴疼痛的患者可考慮短期使用降鈣素。
如果出現腰酸背痛、身高變矮、駝背等癥狀,建議及時就醫,進行骨密度檢查。醫生會根據你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包括藥物治療、生活方式干預等。骨質疏松雖然可怕,但可防可治。從現在開始,關注骨骼健康,遠離骨質疏松,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強壯!
科普專家介紹
張計超 漯河市骨科醫院(漯河醫專二附院)副主任醫師。畢業于中山大學骨外科學專業,德國波恩大學醫院訪問學者,漯河市髖關節疾病創新型科技團隊主要成員,任中華工程學會數字骨科學會創傷與關節學會委員,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骨科微創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醫工結合委員會常委。先后獲“漯河市優秀中青年骨干醫師”、“漯河市青年崗位能手”稱號。發表專業論文數十篇,實用新型專利3項。畢業后一直從事骨科臨床工作,熟練掌握骨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主要致力于四肢及骨盆髖臼骨折的微創治療、髖關節置換與翻修等骨科領域,能熟練利用骨科機器人及3D打印技術開展骨科臨床手術。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盧子璋